白酒什么时候可以成为主流?
金代以前,中国人普遍喝的酒是黄酒。
元代时,白酒的饮用范围还比较小,即使到了明代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白酒时,也主要是将它当药使用的,讲述了白酒在医药上的多种用途,认为它是“百药之长”,具有镇痛、浸泡药物以增强药效、御寒、去风湿、活血等作用。白酒用于中药药用,说明当时它还不是一种大宗的嗜好性饮料,现在虽然在江西、四川等地考古发掘出了一些元代的白酒古窖池。
从文献记载来看,关于当时饮用白酒的记载并不丰富,所以有部分专家倾向于认为明代白酒的饮用率非常低,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白酒,明代人们主要喝的还是黄酒。
白酒什么时候成为主流?
白酒真正崛起应该是在清朝,自康熙朝开始,白酒饮用率增加,各种文献中也有了饮用白酒的记载。比如康熙四十六年(1707)的除夕之夜,礼部尚书宋荦举办了一次诗酒会,喝的酒是山西汾酒;乾隆年间举行的千叟宴,宫廷用酒也是山西汾酒。但,从清代到民国,白酒还不是上流社会的主要选择。
清代文学家袁枚在《随园食单·茶酒单》里,列了名酒十一种,其中黄酒九种,白酒只有两种。其中《山西汾酒》篇里,袁枚说白酒是“人中之光棍,县中之酷吏”,所谓“光棍”是流氓无赖的意思。袁枚曾当过县令,知道这些光棍和酷吏的厉害,他说办事就得需要光棍和酷吏才行,意在说明白酒酒劲大,同时也在价值观上认为,再好的白酒也是光棍和酷吏,登不了大雅之堂。
为何清代时白酒发展起来了?
其主要有三个原因:
1、由于治理黄河,中原一带高粱的种植面积增大。高粱不太适合做主粮来吃,但高粱秆修水利工程用得上,多出来的高粱也不能扔掉,便就地用于酿酒。
2、出于节约粮食的目的,酿造黄酒用的是大米、小米这样的主粮,酿酒用得多了,口粮就相对少了;高粱是杂粮,相比作为主粮的大米和小麦来说,用它来酿酒,可以减少黄酒对北方小米和南方大米的消耗,起到节约粮食的作用。
3、从酒的特性来看,白酒酒精度高,当时人们叫它白干、烧刀子或烧酒,喝了之后体感反应比较快,喝上一瓶黄酒还不如喝上二两60°的老白干顶劲儿。
当时白酒价格也比黄酒便宜,适合底层市民和基层士兵的需要,他们想少花钱又能比较快地进入微醺状态,所以选择喝白酒,这些经济方面的因素导致白酒在清代逐渐发展起来。
清朝以后,黄酒逐渐成为贵族酒,从清初到民国,高档酒市场中,黄酒占主要地位。根据一些历史人物的回忆,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北京,喝酒分为几个档次:
最高档次当然是喝黄酒,还得是绍兴产的黄酒,通过大运河水路运到北京。中档的是南酒馆提供的本地产的黄酒,最低档次喝的就是本地产的白干、烧刀子以及山东、河北等地酿的黄酒,这种黄酒偏苦,俗称“苦清儿”。喝“苦清儿”的人是底层市民和基层士兵,喝酒的小酒馆名叫“大酒缸”。当然,上流社会的官宦、富商阶层也会喝白酒,喝的是汾酒,不是二锅头这类的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