坤沙酒是什么意思?坤沙酒如何分类?
“女怕嫁错郎,男怕选错行。”那么酱酒无疑是最怕选错种类的,有些酒友们说酱酒不好喝估计就是喝错了种类,毕竟咱们白酒行业的老大哥茅台可是酱酒的天花板,行业内无人可撼动其地位。
酱酒有四种酿酒工艺:坤沙、碎沙、翻沙、串沙,不同工艺导致成本天差地别。坤沙是其中最好也是最复杂的一种。
什么是坤沙酒?
所谓坤沙酒是指采用完整颗粒的红缨子糯高粱,在每年重阳节前后和酒曲按照1:1比例搅拌后(俗称下沙),九蒸八晒七出:九次蒸煮,第一次蒸馏的原酒不要参入原料中,晾晒,在酿造中,两次投料,八次高温堆积发酵(每次一周)八次下窖(每次一月),七次蒸馏取酒。取出的原酒窖藏三年,三年后勾兑调味,再窖藏一年,最后检验出厂。
在贵州仁怀市,“沙”的意思就是指当地生产的红粱,即红缨子糯高粱,因为红缨子糯高粱细小而色红,所以称为“沙”。大曲就是以小麦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形状较大并含有多菌酶类的曲块。窖池就是条石筑的发酵池。
我们着重讲一下当地特有的红缨子糯高粱,其粒小、皮厚、淀粉含量高,禁得起多次蒸煮。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,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,且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够粉碎,破碎率小于等于20%,传统工艺的酱香型白酒光是粮食成本就已经是几十元了,所以坤沙酱酒的销售价格较高。
“下沙”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——红缨子糯高粱。在制酒中,因所下“沙”的完整程度不同,而产出不同的酒。投入的是比较完整的高粱,产的酒为“浑(kún当地方言音)沙酒”;用磨碎的高粱产出的酒名为“碎沙酒”;用最后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药后产出的酒为“翻沙酒”。
坤沙酒的生产讲究“端午踩曲、重阳下沙”。
“端午踩曲”就是指在端午时节开始用小麦制作成大曲,经历2个月左右的时间制成成品曲,然后存放到重阳下沙后使用。
“重阳下沙”指的就是重阳节后开始一年一度的下沙作业,分两次完成,第一次就叫“下沙”用去50%的高粱,第二次叫“糙沙”又用去50%的高粱,然后就完成了两次投粮的操作,之后全年的七个轮次的出酒就不再使用高粱,只是每个轮次不断的加大曲,然后发酵再取酒。
下沙的过程非常重要,下沙完成得不好,就意味着这一年产的酒质量都不好,甚至严重到出不了酒。
坤沙酒按照香型典型体分成三类:(酱香、窖底香、醇甜)
1、酱香:酱香(味)突出、丰满、醇厚、回味悠长;
2、窖底:窖香浓郁、醇和、味干净;
3、醇甜:酱香(味)明显、醇和、味甜、干净。
三种香型里面酱香是最重要的,窖底和醇甜两种香型也有要求,但占比很小。
市场上真正的坤沙酒很少,这不仅因为坤沙酒是纯粮高温大曲白酒,出酒率极低,且需要3-5年的窖藏方能到达其较佳风味,更是因为坤沙酒对调酒师的要求甚高。就连行业老大哥茅台旗下产品也有翻沙酒和碎沙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