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门陈高风光不再,如何走过危机?(一)
金门高粱酒从九龙江酒厂演进到金门酒厂再到金酒公司,中间走过部队经营、公营工厂化,到今日的公营公司化,正好一甲子时间。从一个只做军需供应、不求营利的酿酒工厂,进化到进入自由市场营利,营收从千万到亿到10亿之数的成长,不但让金酒创造出黄金10年的盛况,更跻身为可与大陆白 酒相互较量的知名品牌。
然而,在大环境变化下,金门高梁酒过去10年的风光已经不再。市场萎缩加上库存量大,使得金酒在长期追高业绩后出现危机。过去造成抢购风潮的家户配酒,如今加价购的价格更已腰斩。金酒公司如何因应危机,受到外界瞩目。
金门陈高风光不再,如何走过危机?(一)
金酒业绩缓升之路
熟悉金酒历史的人士指出,金门高粱酒最初生产时的用途属于封闭性,毕竟在那个戒严军管的年代, 金门连货币都是「独特」的,使用的新台币纸币上还印制「金门专用」的字样,遑论货品输出到台湾销售,所以早期的金门高粱酒只有在部队和金门本地流通,谈不上有何销售业绩或是强调营业额之说。直至金门「单打双不打」的砲击惯例结束,于70年代到解严这20余年之间,金门居民完全依着部队生活,形成军民共生的社会结构,原来只在部队流通的货品及民生需用品,自然就会在民间流通,金门高粱酒也在这个年代成为金门民间流通贩卖的特产品。
在当时的菸酒专卖年代,金门高粱酒定位为「特许私酿」酒品,不能在台湾的市场上流通。不过,当时金门驻10万大军,加上每年入、退伍的人,等于常驻流动的人数达十余万人之谱,金门地区特产业者靠阿兵哥休假、退伍的消费,便足以支撑内需消费市场,其中金酒为消费大宗。金门县政府为了让金门居民取得金酒货源,便制定了公卖制度之外的「菸酒牌」制度。
这项「藏富于民」、「利益均霑」的制度,开放一般民家可申请营利事业登记证和菸酒零售商牌照, 取得菸酒牌照之后,每月即可多次前往金门县物资供应处,以批发价格批购各种金门高粱酒品。
这时金门出现了非常特别的现象是,地区的人口数虽未增加,但户口数却是异常成长,申请营业商店家数,更是水涨船高,年年皆以倍数成长,为的就是要取得申请菸酒牌照之故而虚设了户口和商店登记。
有趣的是,由于申请资格只需挂有门牌即可,以致金门地区无论老屋或新房能挂门牌的都挂上,甚至 门前的防空洞或屋后工具间也挂上门牌。更有甚者,牛舍、马厩、鸡寮、猪圈只要有屋顶的、能挂门牌的就都挂上,这样的奇观至目前都能在金门的村落或田野间看到。
然而,菸酒牌只准批发价购买金酒,至于营业仍得有一定的店面始可进行,因而金门地区就出现了拥有营业资格的店家,收购牌照集中批货和贩售,盘商结构于是形成。这个结构即使在菸酒牌制度转型成为批售卡制度后,依然是金门酒商形成的主要基础。
虽然金酒于1977年被纳入公卖制度内,但是仍然不能销到台湾,直到1992年金门解严,金酒销台的一体流通制度确立之前,金门地区盘商一直都是金酒销售主力,且发展至今仍是金酒销售不容忽视的力量。
目前,就营业额来说,地区盘商粗估一年营业额约20余亿元,占金酒年营业额近2成。但除此之外,地区盘商还操控了经销台湾的58度、38度高梁酒之外许多金酒产品的市场价格走向。
菸酒牌制度实施多年,但因过于浮滥,在规定上逐渐严格,改制批售卡后规定必须要有店面营业场所 者才能申请,所以一般民众除了早期有菸酒牌者,新成户者都无法适用。金门县政府为了维持藏富于民的初衷,修正家户配酒制度,每年三节(端午、中秋、春节),生产53度一公升高粱酒,设籍的居民可以批发价(4,800元)每人购买一打。
2001年之后,金门酒厂开始进军台湾市场,除思考「产销分离」制度的构建,第一步采取总经销制度,以58度酒而言,先后有统一南联、德记洋行、维他露、黑松等集团代理这支金酒的核心主力产 品,也是创造金酒业绩盛况的功劳者。至于38度酒,也先后由味丹、黑松等集团承销,创造了金酒近年业绩盛况。